德国人相信,外交是慢工细活,要静下心来、开会、讨论、喝茶。最好是茴香茶。
但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是这样的人。他没开会,也没等。在代号为午夜之锤的军事行动中,直接出动隐形轰炸机扔巨型钻地弹,把伊朗的核设施炸了个透。这场军事行动震撼了中东,也震碎了欧洲的外交幻想。
世界报在线:德国喝茶式外交该结束了
美国正式下场,打击伊朗3大核设施后的不久。德国世界报在线(Welt Online)主编 Jan Philipp Burgard一位曾长驻华盛顿的资深记者,发表评论文章毫不掩饰地赞扬特朗普这次决策的智慧且具有战略远见。
在这篇名为德国喝茶式外交该结束了!的评论文章开头,作者写道:智者可以改变自己的看法。这是古罗马伟大政治家西塞罗的名言。按此逻辑,特朗普应当被称作一位智者。在竞选时,特朗普曾承诺将美国从未来的战争中抽身。他所在政党中的孤立主义者对此一诺要求甚严,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
然而,这位坐在椭圆办公室中的男人最终展现了勇气、理想主义与战略远见他下令派遣美军B-2隐形轰炸机,用穿透地下掩体的炸弹攻击伊朗核设施。
评论指出:目前尚不清楚美军此次行动对伊朗核计划造成了多大破坏。但无论如何,特朗普的决定注定将载入史册。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美国不能成为一个与世界隔绝的孤岛,而必须继续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这既符合全球利益,也符合美国自身利益。伊朗若拥有核武器,将直接威胁美国盟友以色列的生存。
作者Burgard认为:若特朗普继续对伊朗神权政府坐视不管,美国将失去对中国、俄罗斯等扩张主义国家的威慑力。此次对伊朗的果断行动,实际上是对前总统拜登与奥巴马的政策失误的纠正:他们在阿富汗与叙利亚采取软弱立场,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信誉。考虑到特朗普当前在国内所面临的巨大政治压力,他作出这一决定无疑是艰难的。但最终,他显然意识到:面对一个实行国家恐怖主义的神权政府,谈判根本无效他们只是在争取时间罢了。
文章焦点随后转向德国政府的外交人士,对他们发出强烈批评称:相较之下,特朗普在对伊政策上的学习曲线令人印象深刻这是许多德国政客远未达到的高度。德国社会民主党外交事务专家斯特格纳(Ralf Stegner)一如既往地从舒适的周日晨椅上发出警告,说这一打击具有高度升级(冲突)的潜力。绿党副主席布鲁格(Agnieszka Brugger)则指出,军事打击核设施特别危险,不符合国际法。
作者向这些德国政客发问:诸位早餐桌前的先生女士,请问如果不通过军事打击,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阻止伊朗这样一个拒绝妥协的政权制造核弹、毁灭以色列呢?难道是开一个圆桌讨论会,配上一壶小茴香茶?
与德国总理梅尔茨几天前的表态相对应,作者在文章结尾表态称:如今,是时候感谢特朗普替以色列干了脏活。
《法兰克福汇报》:特朗普的战争
《法兰克福汇报》也在美国下场打伊朗的第一时间发表了题为特朗普的战争的评论。指出:德黑兰政权或许直到第一枚炸弹落在福尔多(Fordow)核设施前一刻,还不敢相信美国总统真的会下令发动攻击。毫无疑问,神权政府也没有忘记,特朗普曾向支持者承诺,不会再次将美国卷入战争。但特朗普怎么会被昨天的言论所束缚只要今天有人向他提出另一个听起来伟大而精彩的方案,他就愿意立即改变方向。
这篇评论的作者Von Berthold Kohler是《法兰克福汇报》的发行人之一,他分析称:现在,摧毁伊朗核计划的条件,比过去数十年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以色列早在去年就重创了伊朗的防空系统;那些曾以火箭弹威胁以色列的德黑兰影子军队,如今名副其实,只剩影子的空壳。
同时,北京与莫斯科也无意让战争升级。中国不仅将担忧其石油供应受到冲击,更害怕世界经济因此下滑、殃及自身。至于俄罗斯,尽管已与伊朗达成协议,并从伊朗获取用于乌克兰战争的无人机,但普京并不愿与特朗普公开对抗他清楚,一旦惹怒特朗普,美国对基辅的支持可能会迅速加强。
《南德意志报》:特朗普动手了
德国《南德意志报》评论下标题的思路和《法兰克福汇报》相似,发表了题为特朗普动手了的文章。文章从此次美国下场打击伊朗的战略战术角度出发,分析称:特朗普再一次成功地施展了欺骗与算计的把戏。虽然这位自称交易高手的总统声称将等待伊朗方面为期两周的外交叩头,但实际上,仅仅两天后他便下达了军事打击的命令。他展现了总司令的姿态而且显然是在与耶路撒冷的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jahu)达成共识后采取的行动。
评论作者认为:伊朗的最高宗教领袖也清楚,特朗普无论如何都不会派遣美军地面部队进入中东。因此,把战争引向外部,也许是这位年迈的最高领袖为自身政权寻找的一个自救之道。但他也明白,来自华盛顿的对手无需派出一兵一卒,就能依靠空军与海军的打击,摧毁伊朗神权政体的核心支柱包括军队、革命卫队、军工体系以及所剩无几的核计划。即使没有地面部队的靴子踏上战场,美国的军事力量依旧具有压倒性优势。
但就在这一点上,瑞士发行的《新苏黎世报》,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该报在一篇评论中分析称:伊朗的核计划是否已经被摧毁,目前尚不得而知。专家指出,若想彻底终结伊朗的核项目,最终仍需要派遣地面部队而伊朗军队依然保有相当规模的作战能力。在经济层面,伊朗同样握有重要筹码:霍尔木兹海峡依旧处于其掌控之中这是全球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
回顾历史教训,《新苏黎世报》的这篇评论指出:即便以色列与美国能够迫使伊朗政权屈服,真正的问题是:如何稳定一个并未请求外来干预的国家?可预见的前景并不乐观:无论是伊拉克还是阿富汗,外力促成的政权更迭,最终都引发了恐怖主义蔓延与长期内战。
特朗普表示,此次军事打击的目标是消除世界上最大国家级恐怖主义支持者所构成的核威胁。《新苏黎世报》的评论认为:尽管官方并未明说,但推翻伊朗政权恐怕才是他真正的终极目标。
这篇评论最后总结称:特朗普总统希望通过一次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实现对伊朗神权政府的历史性胜利。但这能否如愿,仍是一个巨大问号。小布什总统当年也从未预料到,在闪电式攻占巴格达之后,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他那句为时过早的胜利宣言使命达成,最终成为历史上的重大误判。
《科隆城市报》:果断回应 风险并存
在题为果断回应 风险并存的评论中,该报主编 Gerald Selch认为此次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重拳出击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原因在于它执行时的决绝态度:没有与盟友协调、没有联合国决议、没有任何犹豫只有火力。或许有人对此感到震惊甚至愤怒,但它恰恰契合当前国际格局的现实:实力重新成为主导世界的第一语言。
Selch认为:这也标志着欧洲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断裂点。在日内瓦,欧洲国家仍在围绕建设性的对话路径进行讨论之时,福尔多(Fordow)上空的第一轮轰炸已然展开。这一现实令人清楚地看到,欧洲外交在危机地区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
然而,此次军事行动的风险依然巨大。这篇评论指出:尽管可以预期,中国和俄罗斯的回应将保持克制俄罗斯担忧特朗普进一步加强对乌克兰的支持,中国则害怕石油供应受阻及全球经济衰退但伊朗可能通过代理人发起报复,例如在伊拉克的亲伊朗民兵组织。此外,霍尔木兹海峡始终是一个高度脆弱的战略点。
评论文章作者最后总结称:暴力滋生暴力,尤其是在中东,这一地区的历史早已证明:即便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也只能带来短暂的胜利。加沙如此,黎巴嫩亦然。如果缺乏明确的政治战略,任何军事胜利都可能变成陷阱。特朗普也难逃他前任们的命运如伊拉克,如阿富汗:战役虽胜,却终究输掉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