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位於泉州轄下的南安市豐州鎮,共有東西北三峰。此山海拔不高,但歷史悠久,見諸史籍乃始于晉代。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碑記說:「晉太康九年(西元288年)山麓創建建延福寺。衣冠南渡後,聚居晉江之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懷鄉,因以得名」。後歷經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不斷修建像、亭、祠、橋、墓等,到兩宋成為泉南遊覽及海舶祈風勝地。現存有摩崖石刻76段,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於1991年和1994年先後兩次光臨九日山考察,深為讚歎,並於1991年2月留下了一方象徵友誼與對話的石刻。
「海交勒石無雙地 ,絲路揚帆遍十洲」。海交祈風石刻是九日山摩崖石刻中的珍品,是「海絲」文化的瑰寶,為現存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獨一無二的石刻。現存有13段,其中西峰9段,東峰4段。什麼是祈風呢?宋元時期,泉州(古稱刺桐)是東方第一大港,許多出入泉州港的番舶船隊,夏季禦西南風而來,冬季則逐東北風而去。因當時的遠洋航行專靠信風驅動,為了讓商舶在海上往返暢行,在每年陰曆夏四月間,冬的十、十一月間,泉州郡守或提舉市舶主管官員,就率領有關僚屬到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廟舉行隆重肅穆的祈風儀典,敬祭海神。禮畢就飲宴於延福寺或登臨九日山,並刊石紀事。
全山最早的一段祈風石刻,是南宋虞仲房等人的祈風石刻,立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文曰:淳熙元年,歲在甲午季冬朔,吳人虞仲房帥幕屬洪子用……,祈風於延福寺通遠王祠下,修歲祀也。……。隸書,字徑17釐米。虞仲房,浙江余姚人,是當時的隸書名家。有論者評曰:虞間出新意,波磔皆長,而首尾加大,乍見甚爽,但稍欠骨法,皆不得中。由此石刻可見此言不虛。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書法資料。
「淳熙十年,歲在昭陽單閼,閏月廿有四日郡守司馬伋、同典宗趙子濤、提舶林劭、統軍韓俊,以遣舶祈風於延福寺通遠、善利、廣福王祠下,」、「舶司歲兩祈風于通遠王廟」、「嘉泰辛酉十有一日庚申,郡守倪思正甫,提舶餘茂實騰甫,遵令典祈風于昭惠廟」、「太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典彝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重司存也。」這一段段石刻是我國「海絲文化」的實物資料,是我國與亞非各國發展海交貿易及中外友誼的見證,也有力的佐證了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物態崢嶸堪入畫,人文薈萃足凝眸」。九日山高在百米左右,山岩生色,綠樹搖翠,晉水蕩漾,真是「溪流灣漾,峰巒映發,奧街明秀,隱為一區」,舊稱有三十六奇,如一眺石,菩薩泉等,因此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登臨、題詠、留名。南朝時,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就曾在此地翻譯經書;唐代詩人秦系、名相薑公輔、學士韓偓等相繼棲隱於此山中,並留下諸多故事和詩篇。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曾任南宋禮部郎中的趙時煥,明代南安縣令邱淩霄等人的詩作,都為這座不高的九日山增添了厚重的文化積澱。
九日山現存的公卿大夫、高僧名士,文人墨客的題刻共有63段,其中景物題名(15段)、修建紀事(7段)、登臨題詩(11段)、遊覽題名(30段)。今略選數段以饗讀者。
馬負書所題的「九日山」,位於西峰東坡巨岩峭壁間,正書,字徑達86釐米,為現存全山最大的題刻。另有字徑15釐米的附記:郡乘山川志,朱文公兩游於此,有書「九日山」三字。餘遊歷憩覽,考之山僧,謂世遠湮沒無存,良可慨惜!因重勒三字,以承先哲表彰勝地之至意雲。可知是為已湮沒的朱熹原題補刻的。馬負書為當時的福建陸路提督,武進士出身,但酷愛書法,善寫大字。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有記載馬負書的一則異事:「福建陸路提督馬公負書,性耽翰墨,稍暇即臨池。一日,所用巨筆懸架上,忽吐焰,光長數尺,自毫端倒注於地,複逆卷而上,蓬蓬然,逾刻乃斂。署中弁卒皆見之。」此刻神完氣足,雄厚莊重,與山勢相呼應。
北宋蔡襄留名石刻位於西峰東麓石刻群下,字徑20釐米。此刻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一改一般題刻從右到左的習慣,而是從左到右。蔡襄,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曾兩知泉州。所題寫《洛陽萬安渡石橋記》,被譽為「三絕」。此刻估計是直書岩上以供鐫刻,底地立體交叉顯粗糙,但筆力雄健,不失為大家手筆。南宋餘襄留名石刻位於「如此江山」下疊岩上,為九日山為數不多的篆書之一。字徑10釐米。 余襄,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工篆,大字尤善。《書訣》稱其齋扁(匾)尤佳。
另外,還有北宋福建提刑觀察使蘇才翁所題「高士峰」,瘦勁清健,如秦系之仙風道骨;又如北宋內相蘇紳的所題「薑相峰」,筆力萬鈞,如薑公之鯁直忠貞。還有南宋著名詞人黃公度的詩刻,南宋與王十朋同榜進士的諸葛麟之留名石刻以及那因風化磨滅的無名氏的題刻。這些石刻集歷史、文物、詩作、書法為一體,真是「此中無限興,不在山海間」啊!(明朝詩人王豫詩句)「九日名山幾度遊,每將秀色鏡中留」。登山絕頂,極目遐曠,俯仰陳跡,歲月如梭。現在,在九日山最後一次祈風典禮之後七百多年,中國作出了「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戰略決策,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發祥地和全國最早對外開放地的泉州,正全力建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橋頭堡,迎接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登高遠眺心澎湃,古港今朝又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