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是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40周年纪念日。四十年前新中国建立后,党中央领导人非常重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毛泽东主席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
在诸多体育项目中,排球作为三大球之一,广受国人关注。
1964年11月,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国家体委邀请日本女排主教练大松博文率领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贝冢队访问中国。
访问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对大松博文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的训练方式十分赞赏,并且提出了赶超日本,攀登世界高峰的要求。
至此,全国掀起了一股体育训练热潮。
为发展排球事业,国家体委决定在南方建一个排球训练基地。选点组几经周折,终于选定在了福建省漳州市。
为了如期完成建设,迎接全国各支排球队的到来,被称为“排球司令”的原漳州军分区司令员兼体委主任于克钊调来部队战士,组织群众义务劳动,仅用23天,就盖起一座有6块“三合土”场地的“竹棚馆”,并整修了附近4块场地。
至此,女排的冬训队如期开进漳州,中国第一次排球大集训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对女排主教练郎平来说,漳州训练基地对她有着别样的意义。她16岁第一次来到这里,在此后的45年时间里,在她与排球的人生奇缘中,漳州是绕不开的一个地方。
1976年,国家体委决定重新组建中国女排,由当时中国男排主力二传袁伟民挂帅,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
在南下漳州的火车上,37岁的袁伟民思绪万千。当时的中国女排比赛成绩在世界上只能排第14位,不尽如人意。他暗下决心,要吸取世界各强队的长处,创建一支中国式的,既有高度又有灵活性的,能攻能守,能高能快的全面型球队。
一到漳州,袁伟民就开始紧张地工作。经过几天的挑选,袁伟民从全国女排队伍中挑选出了杨希、张蓉芳、曹慧英、孙晋芳、陈招娣、张洁云等12名运动员,中国女排在漳州重新组建起来。
中国女排队员平均年龄20岁,平均身高1米76,年轻而有活力。在当时,也有人对这支年轻的队伍心生怀疑,一群初岀茅庐的新手,靠得住吗?
上任伊始,袁伟民调整了训练方法。他请男排队员们来为中国女排陪练,引进一些男队的战术。在拦网上,学习男子动作,跨步移动,掌握空中移位拦网。这在当时还颇具争议,但袁伟民自有他的深意。他明白,中国女排的弱项在于力量,只有能适应同男排的对决,在赛场上遭遇其他国家女排队伍时,才会游刃有余。
袁伟民主教练在选择队员上,人尽其才。张蓉芳刚来时,袁伟民看到她手快、脚快,反复比较后,让她打主攻位置。虽然张蓉芳身高只有1米74,但在欧美女排高大主攻手面前,她凭着精湛的技术,四号位平拉开,二、三号位进攻,转腕变线扣球、平打、吊球等技术,打球得心应手,成为世界排坛著名的“怪球手”。
袁伟民说,运动员、教练员吃不起超人的苦,想拿世界冠军,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漳州女排训练基地,袁伟民带领队员每天吃过早饭就练,直到吃午饭,下午午睡后再练,直到吃晚饭,有时晚上还又加一班。即使不加练,也没空闲,不是技术讨论,开会,就是看技术录像或谈心。
他不但扭转了孙晋芳倔强的脾气,把她打造成具有“牺牲精神、团队奉献精神”的主力二传手,更是将当时年仅18岁的郎平破格调入国家队,他认为郎平行,条件好,也肯练。虽然非常稚嫩,身体很单薄,但动作合理,协调。在新老交替的低谷时期,他努力研究技战术,还为女排队员们开展心理疏导。
1979年,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亚洲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击败日本女排,第一次拿到了亚洲冠军。
郎平的扣球技术震惊了日本媒体,之前对郎平未加注意的日本媒体,将郎平形容为中国女排的“新兵器”,并将她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让日本女排和媒体没有想到的,袁伟民主教练凭借着在漳州基地的魔鬼训练,不负众望,在较短时间内,就把中国女排打造成一支拥有作风过硬、团结友爱、有勇有谋、能打胜仗的队伍。
中国女排姑娘们逐渐在世界排坛上崭露头角,从这时开始,中国女排一路高歌猛进,让世界排坛进入到了一个“中国女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