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道堂·霁红情”的品鉴会现场 供图 耕道堂
2018年4月1日,名为“耕道堂·霁红情”的品鉴会在江西景德镇美术馆隆重登场。与会的领导、专家纷纷从霁红釉的历史发展、烧制难度、技术创新等方面各抒己见,为这一古老的传统制瓷工艺赋予了新的内涵。
以陶瓷为源头,以茶器为切入点,耕道堂首先推出的是历时六年研究复烧成功的霁红系列产品逐渐完善了以颜色釉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同时开始了以展示、鉴赏、体验等多层次的传统精致生活的探寻之路。怀着“物心不二”的理念,耕道堂以匠人之志做极致美器,以敬畏之心做文化使徒,以欢喜之情做生活侍者,践行造物精神,守望传统文化,矢志于在物心的融通之中,复活久远的工匠精神。如今,耕道堂的霁红和设计工艺水准,已经得到了故宫、国博、北大、清华等各大文博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好评,并且接受了市场的检验,在十几年间逆势而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耕道堂·霁红情”的品鉴会现场,与会领导、专家对每一件作品都认真品评 供图 耕道堂
红色向来是国人的最爱,而红釉瓷器更成了“中国红”大军中的重要一员。霁红釉瓷器则堪为“红中翘楚”。一方面,与她特有的红密不可分——如初凝之血,夺目而不落艳丽,浓郁而不失润泽,几百年来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其偏爱有加;另一方面,又与她难成“器”有关——千窑难出一红,其烧造的难度显而易见,在奉行“珍、精、稀”法则的收藏界,无疑这一抹红牵动着无数爱瓷人的心。要知道,即便是科技发达的现在,霁红釉的完美烧制也难住了不少制瓷人。“鲜而不过、釉不流淌、裂纹不出”等特点,更赋予了这一抹红神秘的色彩。而在此次耕道堂品鉴会上,20多件(套)霁红釉瓷器让观者眼前一亮,多件仿古霁红釉瓷器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不错烧造得很规整。”“釉色莹润匀净,宝光内蕴”……
霁红釉瓷器的第一特点就是毫无裂纹,有极好的热稳定性。因为这个特点,所以非常适合被用来制作成为餐、茶、酒具等一些日用瓷器。而霁红釉瓷器之所以有极好的热稳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原料与配方中的氧化钾和氧化钠的膨胀系数较小。若氧化钾和氧化钠较多,其膨胀系数相应提高,产生更多的裂纹之后就会成为纹片釉,如“钧红”以及“郎窑红”两种制品。这种制品非常易碎,所以要用加厚坯胎的方法来保护它们。因此,大多数铜红釉瓷器的坯体都是比较厚的,但只有两种除外,一种是美人醉,还有一种就是霁红釉。
“耕道堂·霁红情”的品鉴会现场 供图 耕道堂
霁红釉瓷器的第二特点是釉面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无棕眼、无黑点、无色斑的特征。口项和底坝会形成非常魅力的灯草边,坯胎十分轻薄。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鲜血,夺目而不落艳丽、浓郁而不失润泽,深沉华贵,莹润匀净,宝光内蕴,娇嫩灵动,有着红宝石般的光泽,可谓色之极致、动人心弦。因此被誉为“红中翘楚”。
霁红釉瓷器的第三特点是工艺处理得当,色泽深沉,赏心悦目。祭红釉的釉层比较稀薄,而且是在没有经过煅烧的生坯上,在烧制的过程之后,氧化对釉面具有损害作用,因此,红釉比钧红以及郎窑红的成品率都要低,烧制的难度要比前两者大得多,所以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而这一抹抹炙热的“中国红”---霁红釉瓷器也见证了一位爱瓷人的执着。
耕道堂主人王志礼沉迷于收藏,对陶瓷有着特别的情怀。因是河南人,对禹州钧瓷情有独钟,经过10多年的收葳,其对钧瓷中的红色极为偏爱。后来在参观各地博物馆时,机缘巧合,又看到了霁红釉瓷器,“我被她那深沉华贵、莹润匀净,有着红宝石般的光泽迷倒了。”民间“一片”难寻的明清霁红釉瓷器却成了王志礼梦寐以求的藏品。为了让更多人一睹霁红釉的芳容,王志礼便有了将这一数度失传的名贵釉色给挖掘出来的想法。先是到各处参观学习,然后是组织人员、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专家团队,进而进入研发阶段一一经上百次的泥料、釉料调试,数百窑的烧造……
“耕道堂·霁红情”的品鉴会现场,与会领导、专家对每一件作品都认真品评 供图 耕道堂
“在景德镇有‘要想穷,烧霁红’的说法,其烧造难度由此可见一斑。期间我也徘徊过,个中辛苦难以言表。但我最终选择了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6年的艰辛“霁红路”,才最终烧出了现在这些釉色的霁红器。
近年来,耕道堂人秉承“物心不二”的理念,耕道堂出品了不少令人称道的霁红釉瓷器,为喜好收藏的人们添加了独特色彩,也为多彩的生活添彩。
霁红又称“祭红”、“积红”、“宝石红”、”鲜红“、”醉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名贵颜色釉。霁红釉创烧于明代早期永乐时年间,霁红釉一直作为皇家御用釉色,仅供帝王专享,民间难得一见。爱红者,慕皇家。其珍稀名贵,在创烧后不久已见端倪——明末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在《历代名瓷图谱》中感叹:积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乃历代名瓷之首冠也,今虽悬千金购求亦不可得矣。
耕道堂霁红釉瓷器的炼制工艺 供图 耕道堂
霁红,自明朝以后目送了数不尽的繁华荣枯,自身命运也随着国运坎坷起伏,甚至几度销声匿迹。景德镇耕道堂看到了它的飘零,渴望皈依,希冀它回归寻常百姓家。世间皆称霁红难成,然而,景德镇耕道堂,在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序间,寻找曾经帝王对那抹红的执念,把缘分成全。
对于复烧霁红釉瓷器,业界的专家学者更是讨论颇多,赞赏不已。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表示:“烧制霁红釉瓷器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很高深的技术。因为霁红釉对烧制的气氛和温度有很严格的要求,温度及烧制气氛如果控制不好的话,颜色就会千差万别。所以从大量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历代烧制红釉最好且最有名的时期当属明宣德年间。古代文献记载的‘宣红为宝’,就是讲宣德时期的红釉像宝石一样非常漂亮。不过,当时的宣德红釉并不叫霁红,到了清代以后才有‘霁红’这一叫法。此番品鉴的耕道堂霁红瓷器有古人的韵味,复烧比较成功。釉色很均匀,可以说是对霁红釉的一种创新。”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科技部主任曹静楼表示:“我认为现在生产霁红制品应该有市场定位,可以生产霁红釉的仿古瓷器,满足于当代收藏爱好者的收藏需求;也可以生产进入高端礼品市场的消费瓷,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对于仿古瓷,能达到过去的烧造水平,我个人认为还是很有难度的,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当今的烧造设备先进了不少,但是材料的环境不一样了,烧造的温度曲线变化也不一样了,一些微小的变化都会影响仿古的效果。耕道堂复烧的霁红瓷器非常接近古时的效果,较为难得。我建议不妨着重于今天社会的需要,增加广大的消费者时于瓷器的认知,把今人对艺术的眼光融入到今天的创作中,毕竟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产品,在复古的道路上增加很多‘今天’的元素,以适应于今天的收藏环境。”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教授曹建文表示:“红釉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名贵的瓷器品种,最早的红釉出现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长沙窑,而真正的发展是到了元代中后期。红釉作为祭器的出现则是在明洪武时期,洪武皇帝比较崇尚红色,皇帝审美的偏爱也推动了红釉瓷器的发展。而红釉瓷器趋于稳定成熟的阶段是永乐宣德两朝,达到历史高峰。到了成化年以后,红釉瓷器基本趋于衰落,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重新恢复红釉的烧制。从历史角度来看,红釉瓷器发展是几起几落的,从这儿不难看出,其烧造的技术难度是非常大的。通常来说,红釉的烧造是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的,古代霁红瓷器是用柴窑烧造的,温度气氛不好控制,成功率较低。而今天随着条件的改善,较稳定的气窑出现,为红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时机。但其烧制的不确定性同样存在。”
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表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增长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一个是因创新所带来的,而创新历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人口增长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永恒前进的动力。搞经济必须要在落实上下功夫。‘耕道十年,三年命名’,只为延续霁红的历史辉煌。这里不仅有学术或工艺的高度,还有就是市场的成功度,投入不是为了亏损,而是为了走向市场,这个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大家都说烧制霁红太难了,那怎么个难法?我们可以应用西方的定量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应该说,我们的方向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副主任章星表示:“据我了解,耕道堂烧制霁红是想把中国的传统红推向未来,使我们的‘红文化’和审美成为当代人的生活一部分。目前来看,烧造霁红釉瓷器的企业还是较少,也很少能使其成规模成系列。所以说从研究角度或是传承角度以及烧造难度来说,都是值得去挑战的,而且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景德镇近十年的发展,有利于当代文化的发展与推动。耕道堂能在此专一研发霁红釉瓷器,相信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她一一这一昔曰帝王专属的釉色,让更多的人拥有她。”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曙华表示:“这些年我主要从事釉下青花瓷器的研究与创作,我认为青花和霁红虽然是瓷器两种不同的呈现形武,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自元代青花瓷器成熟以来,青花的表现形式和工艺都在不断更新和发展,霁红釉瓷器也同样经历了历史的变更和推进,才会有今天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事实上,不管什么瓷器品种,都会有各自的烧制难度,只有对工艺的一味执着和坚持,才能将当代的陶瓷艺术向前推进。”
中国收藏杂志社编委会主任徐舰表示:“此次品鉴的耕道堂霁红釉瓷器,可以用‘成绩斐然’来形容。这些霁红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最传统最经典的文化之一,庄重典雅且有着宝石般的光泽,如果有更多的人喜欢它,那我认为对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有帮助。我觉得无论是在瓷器上还是在其他艺术品类上,红色都特别能体现我们这个民族的执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有‘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诗句,‘血色罗裙’就代表着最名贵的裙子,由此也可看出在中国人心中对于红色的重视。”
耕道堂知道,历史的霁红美。耕道堂霁红釉瓷的工艺和创造理念:将在过去祭器造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更适合现代人的实用性器物。器型上绝不畸形求异,满足器物基本的实用性,再将审美付诸于其上。线条的每一次回折,每一个棱角,都有值得考究的学问。
百姓知道,耕道堂的霁红美。耕道堂的霁红釉瓷器没有裂纹,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耕道堂的霁红釉瓷器釉面不流;耕道堂的工艺处理得好,血红色调赏心悦目。
世道虽浮躁如此,霁红的违而不犯的深沉釉色,散发的是中国传统的温润光芒。山如黛,且作屏,护佑着耕道堂的厂房,这里每天上演着历史与现代相融的场景。在景德镇耕道堂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努力下,霁红生在深墙高院经历时代更迭,穿越繁华,最终的归宿是向善百姓家。(文 石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