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并秀、波光旖旎,时有飞鸟掠过。初夏的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宛若一条玉带穿城而过;
风吹麦田千重浪,河津市西梁村千亩晚播小麦丰收在望。“藏粮于技”在汾河沿岸大放异彩;
绿色在坡道上不断蔓延开来,湿地在不断提档升级。汾河入黄口处,生态修复正如火如荼进行;
……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汾河生态保护,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沿线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今年以来,我市在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开展防洪能力提升、水污染防治、文旅融合提升等“十大行动”,加快在流域内重现山水相依、林泉相伴、河湖相映、溪水长流、湖光山色的田园风光,将汾河流域建设成为三晋腹地植被葱郁、水流清澈的“生态长廊”“绿色长廊”,凸显河东文化的“宜居长廊”和经济发展的“富民长廊”,奋力打造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汾河,已然融入我们的生活,润泽我们的心灵,涵养我们的明天。
“融”在治防 安全为大,固河宁汛
“融”,续写“大禹新篇”!
千里汾河,始出管涔,终入黄河。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被称为山西的“母亲河”。
汾河进入万荣县境内后,与黄河并行20多公里,在荣河镇庙前村会合,形成汾河入黄口。
走进庙前村,“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大字赫然入目。
站在望河台上俯瞰,夕阳西下,汾河一路蜿蜒向前,缓缓投入黄河的怀抱。
汾河水质的改善治理,是汾河运城段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
围绕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万荣县打好系列“组合拳”——
承建汾河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汾河入黄口断面水质,及时掌握断面水质状况;
设置65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压实各级河长管、治、保职责,落实巡河专项经费,实现县域内河流管理全覆盖;
定期巡河,对涉河违法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按照“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要求,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涉河违法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
今年起,我市汾河生态保护由重“治”向“治”与“防”融合转变,防洪成为汾河工作的新抓手。
在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庙前村入黄口工地,百余名工人忙着运石筑堤、浇草护坡。
万荣县根据去年秋汛暴露的问题,突出系统治理,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提升境内汾河防洪减灾能力,确保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打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攻坚战,我市汾河沿岸县市用非常之力,下非常之功,推进汾河干支流防洪工程水毁修复、能力提升、生态治理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问题发现、建立台账到分办督办,从问题整改、备案管理到销号清零,实行闭环管理,进一步夯实责任。
针对汾河流域防洪体系上存在的短板,尤其是去年发生险情的险段,我市共实施13个项目,总投资256262万元。
其中,新绛县新建5个项目,总投资94469万元;
稷山县新建3个项目,总投资66948万元;
河津市新建2个项目,总投资44757万元;
万荣县新建3个项目,总投资50088万元。
汾河沿线防洪体系的短板正补起来,弱项正强起来,确保汾水安澜。
大禹治水,平息了“名川三百,支流三千,小者无数”的水患,成就了千古治水的伟业;
跨越数千年,而今的河东儿女,正续写“大禹治水”的时代新篇章。
“融”在文旅 黑鹳“安家”,居民“放飞”
“融”,打造“世内桃源”!
黑翅长脚鹬18只,白骨顶鸡2只,黑水鸡6只,白鹡鸰10只,金眶鸻23只,苍鹭19只,小白鹭2只,灰头麦鸡4只,翠鸟2只,斑嘴鸭12只,反嘴鹬3只……
鸟儿们,或在荷塘育雏,或在芦苇休憩,或在水中觅食,或在水面飞过,一幅赏心悦目的“百鸟图”跃然眼前。
在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多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和部分珍稀鸟类。
“今年以来,在湿地监测到的珍稀动物有黑鹳、天鹅、鸳鸯、红隼、白琵鹭等。”稷山县林业局湿地生态巡护员贾冬红一脸兴奋。
……
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稷山县城中部,其南北两侧的边界在县城段是汾河南北两岸大堤,在县城段外是河道主河槽及两侧河岸,包括河道两岸的护堤林。
湿地公园的面积达718.2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08.14公顷,湿地占比高达84.67%,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以及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
湿地公园开发中心注重联合保护。一方面加强野外巡护与监测,聘用10名巡护员,沿河道分5段路线进行巡护;一方面联合稷山县公安局、县林业局等部门,对违法行为开展执法行动,有效保护了园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尤为称道的是,湿地公园开发中心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扰动,把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逐步恢复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湿地公园内汾河干流稷山县城段5.1公里长的河道,经过疏浚拓宽,蓄水水面已达84.4万平方米,蓄水总量约176.5万立方米,对地下水进行了有效补充,也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汾河河岸,特别是在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实施自然型驳岸建设,补植重植芦苇和香蒲2040平方米;县城段南岸恢复植被51.85公顷;北岸恢复植被6.94万平方米。
新汾河大桥东侧,通过退耕还湿,恢复荷塘、苇塘19.98公顷;西侧进行了5处微地形处理,总面积9193平方米,为水禽创造了自然的栖息环境。
随着湿地保护、恢复工程的深入实施,湿地公园内的植物种类及分布区稳步扩展,鸟类资源逐年增多。
生态在不断改善,景色在逐渐升级。
因水有灵气,因绿有诗意。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集休闲、旅游、健身、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文化景观,也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打卡地”。
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中,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范。
近年来,我市围绕“风光美起来”,深度挖掘沿汾古堆泉流域文化、稷王文化以及后土祠等文旅特色,在汾河两岸目光所及之处,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努力推进汾河生态治理保护与文化旅游建设有机融合,共实施9个项目,总投资46034万元。
其中,新绛县新建2个项目,总投资14367万元;稷山县续建1个项目,总投资6200万元;河津市新建1个项目,总投资5900万元;万荣县续建2个项目,新建3个项目,总投资19567万元。
文旅融合,融的是业态,合的是“鸟语花香、心情放飞”的美丽图景。
一“融”俱荣,一“合”俱和!
“融”在农旅 怀“红”抱“绿”,亦农亦旅
“融”,创作“田园新曲”!
5月18日,新绛县万安镇万安村村民黄有河的油桃大棚里,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油桃树上硕果累累,挂满红润饱满、晶莹剔透的油桃,芬芳的果香四处飘溢。
30多名帮工,有的在摘桃,有的在分拣,有的在装车,一派繁忙。
“我这6亩油桃,今天头茬就卖了12万元。”黄有河高兴地着说。
“今天交易了60万元的油桃,全部现款。”忙着指挥装车的当地油桃经纪人陈引辉喜不自禁。
不远处,青年农民尚俊堂投资30万元建的8亩大棚油桃,今年进入盛果期。尚俊堂兴奋地指着挂满枝头的油桃说:“这树上的油桃,每个能卖3元钱。我的投资,今年就能收回了。”
万安镇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连片油桃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油桃之乡”。该镇油桃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油桃2万多吨,油桃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国外。从5月份油桃成熟开始,这里就会挤满天南地北来拉运油桃的车辆。
为了推动油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绛县农业农村局每年邀请山西农大和运城农学院的专家教授,在该镇最大的油桃专业合作社——万安仙果品专业合作社开设高级培训班,以果树专业和电商专业为主,对农民进行培训。几年下来,种植油桃的果农几乎都参加过培训。
从培训农民种植技术,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一颗油桃,蕴藏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能量。黄有河、尚俊堂等果农,参加过多次培训,是学员中的佼佼者。
万安镇油桃产业协会会长崔振虎介绍,万安仙果品专业合作社在县农业农村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与新疆霍尔果斯峰岐坤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新疆永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出口商合作,将新绛油桃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
到5月19日,当地已出口油桃2000多吨。由于销路畅通,今年大棚油桃价格稳定在每公斤11元,亩均收入保持在3万元左右,最高的亩收入达到4万元。
火了的不只油桃。
万安镇每年举行桃花观光交流会,累计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农业搭台、文化唱戏、旅游融合、农民增收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成为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
不经意间,今天的农业,已悄然转身“亦农亦旅”,正创造“可食风景图”,创作“田园交响曲”,饱蘸“红绿”书华章!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掘汾河沿岸的特色元素和文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打造集现代生态农业、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精品农旅品牌,全系统推动乡村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成效倍增。
目前,汾河沿线4个县市梳理谋划七大类39个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总长度116公里,配套“主体、慢行、服务、信息、景观”五大系统的汾河旅游公路……
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舒展开一幅山环水抱、岸绿水清、文脉延续、人水相亲的美丽新画卷,步入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