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浩浩东倾,流经我市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8个县(市),345公里的流长占到山西省的34.7%。受惠于黄河的滋养,河东根脉绵延流长,如今这份底蕴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厚积薄发——筑堤固坝守护黄河安全、依托流域特色发展文旅、借助农业现代化蹚出致富路……一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为讲好黄河流域运城段的发展故事,运城晚报编辑部特开辟“我家就在岸上住”栏目,记者跟着黄河走,耳闻目睹,深入了解沿岸经济发展、文旅融合、生态保护及风俗文化等,以群众口述的形式,再现他们对黄河的印象,以及我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巨变。
“我们与黄河共生共荣”
“我们龙门村以前是黄河边上的穷山村,现在变成了有名的‘共富村’。村民的生活就像‘鲤鱼跃龙门’一样,实现了大跨越。”龙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负责人原建发说。
河津市清涧街道龙门村,以“禹凿龙门”“鱼跃龙门”的传说而闻名,位于黄河禹门口东岸,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
近日,原建发带记者一行参观了该村的新龙门客栈、黄河龙门景区等处,讲述了龙门村的发展与龙门村儿女对黄河的情感。
龙门村所在地为古渡口,地处山区,水患多、人多地少,客观条件曾极大地制约该村的发展。原建发还记得,以前的龙门村,石头山上连棵树都种不活,黄河水患时有发生,村民生活艰难,小伙娶媳妇都是难事。龙门村祖祖辈辈靠划船摆渡、以船运煤营生。船工们起早贪黑,冒着生命危险干活,收入却很少。
“人常说,家住黄河边,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龙门村儿女不服输、顽强奋斗的个性。”龙门村党委副书记原娟珍说,20多年来,龙门村在党委书记原贵生这位“领头雁”的带领下,传承大禹精神,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循环经济产业,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全国有名的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
“现在的龙门村,人人有工作、年年有分红,住宅楼标准高,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养老补贴,村民医疗保险全部由村集体缴纳,住院看病的医疗费在国家医保报销基础上,剩余部分由村集体报销……各方面都有保障,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是名副其实的‘共富村’,外来务工人员在龙门村也能找到归属感,感受家的温暖。”原娟珍说。
龙门村以焦化、建材等产业带动了村民致富,并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新时代给龙门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近年来,龙门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建设黄河龙门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配套星级旅客接待中心,将传播黄河文明与禹凿龙门、鱼跃龙门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人文、生态与经济全面发展。”原建发说,红色广场上正在建一个大型党旗浮雕,将成为一处新的景观。另外,以河津名人为元素的停车场,也正在建设中。
“游客来了后,可以玩高空项目、逛小吃街、参观主题展馆,还可以选择水上观光项目,近距离观赏沿黄风景,感受黄河魅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直接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方便了游客,也增加了我们的经济收入。”原建发说。
大禹凿龙门的锲而不舍、坚韧不拔,鲤鱼跃龙门的逆流勇进、奋发向上,以及革命先辈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红色革命精神,在龙门村儿女的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一代代的龙门人在这片热土上赓续奋斗,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欢迎各位来到我们龙门村,我是今天的导游原丹,很荣幸可以由我带领大家走进美丽龙门……”26岁的原丹是新龙门客栈的前台、黄河龙门景区导游,接待游客并介绍龙门村、景区,是她的主要工作。
“我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和现在的工作非常对口,在家门口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我非常开心,也很充实。”原丹说,通过一次次的讲解,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解说风格,也在解说中融入了更多对黄河、对龙门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地想把大禹文化、大禹精神宣讲给更多游客。
在原丹看来,日日陪伴在侧的黄河,既像长辈,又像朋友。对黄河和龙门村的无限热爱,也让她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工作之余,原丹会通过拍照、录视频等方式来宣传家乡的风光。
原丹热情洋溢地为游客介绍家乡的同时,即将升入大四的郑超泽,正在村里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里静心学习,准备考研。学累了,他会翻阅一些关于龙门村村史的书籍,从中汲取力量。
“作为龙门人,我非常自豪。长辈们勇于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我学的是化工专业,以后学有所成,打算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好。”郑超泽说。
近年来,龙门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龙门村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原贵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过去,黄河给龙门人带来的灾多于福,而今经过修建堤坝、修复生态、改造设施,我们与黄河共生共荣,现在它带给龙门人的,是满满的福气。我家就在黄河边的龙门村,我非常自豪。”原建发说。
来源:运城新闻网